rss
email
twitter
facebook

2004年8月8日

民主路與形式主義的陷阱

五月中去了台灣辦研討會,在逛書店時碰到一套書很吸引我:它叫《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裡面收集了1998年在台灣舉行的一個研討會的論文,這研討會希望能更深入思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的概念(我希望香港也能有類似的討論),因為「在民主化過程中,由於對這三個根本問題缺乏深刻的了解與掌握,不論在理念上和實踐上都有所不足,也因而衍生了各種扭曲的現象。」(第一本論文集─瞿海源、顧忠華和錢永祥主編的《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台北:桂冠,2002,序。) 我對這段說話深有同感。我雖然認同民主,但認為從信仰角度看民主並非終極目標,某程度只是工具,民主很重要,但我們不要把它神聖化。對一些把民主視作終極或神聖目標的人,可能不停喊「民主萬歲」已令他滿足,但基督徒既不把民主視作終極目標,就不應停留於空洞的口號,而應提倡對民主社會的具體和實質內容有更深刻的反思。 

民主的形式與民主的基礎建設
台灣的民主發展的確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例子,在論文集《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內,林毓生的〈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就給我很多啟發,他指出在台灣往往「選舉變成了選舉中的贏家在選後擴權、毀憲的工具。這是缺乏健康的民主運作的台灣式民主轉換成為民粹主義的內在邏輯。這是民主的異化。」(17) 他反省這種異化為何會發生時,引用了殷海光的一句話:「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仁愛的積極價值但是,我近來更痛切地感到任何好的有關人的學說,包括自由民主在內,如果沒有道德理想作原動力,如果不受倫理規範的制約,都會被利用的,都是非常危險的。」(2) 因此,殷海光強調,任何一個社會,如要推展自由民主,均必需極力進行民主的基礎建設,這包括法治的確立,公民文化和公民道德的培育,以及公民社會的養成。(頁20

然而在台灣急促民主化的過程中,過份急於擺脫威權政治,而民進黨更一心追求台獨,儼然只要獨立就好,至於有了獨立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例如會否是民粹主義和黑金政治當道),也無所謂。林毓生認為這犯了形式主義的謬誤。(18) 後果就是:「民主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無論在兩蔣主政時代,李登輝主政時代,或目前的陳水扁主政時代,都沒有獲得真正的關注和發展。有時,他們的政策反而是背道而馳!而台灣的公民社會目前仍停留在雛型階段,所以尚無法對民主的基礎建設產生重大的影響。未來仍然難免不是一片混亂!」(10) 這最後一句話是一個預測,似乎在今年台灣總統大選出現的種種亂象上應驗了,我不一定完全同意林毓生的分析,但我認為他的看法有相當道理,而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的謬誤,也是今天香港的民主派應加以提防的。


民主=一人一票?
我們都渴望民主,但究竟怎樣才是民主?為甚麼要爭取民主?我在今年七一遊行時見到這樣的標語:「民主=一人一票」,當然標語和口號難免會作出簡化,而我相信香港的民主派對民主的理解會豐富得多,然而現今他們爭取民主的做法和重點,的確已招來不少政評員的批評,如張志剛認為「目前香港的危機,就是政治人物率領著主流民意,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特首和立法會餘下三十席的選舉辦法,他們將民主定義為在未來三至四年把特首和三十席立法會議席全面直選,遂不惜任何代價和手段來達到這個目標。這些民主鬥士們的眼中就只有這樣定義的民主,香港其他核心價值都變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犧牲,又或者成為爭取這樣的『民主』的代價。」(〈民主浮誇風與真核心價值〉,《亞洲週刊》,2004718日,頁21。)

此外,胡恩威認為我們應更務實地爭取2012年的普選,他說:「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站有著詳細的政綱和政策建議,各項建議背後都是由專家和學者所規劃。民主選舉過程應該是為了提升管治素質,若民主選舉被務虛的道德主義主導,將會是災難的。現在香港民主派太過急於零七零八普選,而忽略了香港長期民主的規劃。現在民主派爭取民主的策略,總帶著『我是真理』的態度,沒有香港各階層和中央理解普選的具體藍圖民主派的表現有時卻顯得口號太多,實質內容太少。」(〈香港民主期待務實的春天〉,《亞洲週刊》,2004718日,頁39) 當然我們不可忘記民主派人力和資源的限制,亦有人指出,正正是因為香港民主化進程受到阻撓,不讓民主派有機會擔任管治的角色,所以他們沒有機會和資源去發展政策研究。

我沒有空間詳細討論以上對民主派的批評是否完全公允,但至少他們提的問題是每個爭取民主的人都應思想的,若我們想:只要民主就好,有了民主後香港社會是怎樣的社會,則無所謂,那我們亦犯了形式主義的謬誤。有了民主的形式(一人一票)後,社會又應怎樣管治?應朝甚麼方向發展呢?政黨隨了著眼選舉工程外,還能不能為香港的社會發展提供全面的藍圖?當胡恩威批評現在的政黨缺乏執政的人才和能力時,隨了自衛性的解釋外,民主派政黨能用實質的行動作出回應嗎(如建構詳細的政綱)?

民主需要不斷自我反省
或許我這篇文章會冒犯一些「民主派」人士,他們或會把我看作親中派(但請看我上一期文章),但我還是希望透過提出問題,激發對民主的反思。民主派經常批評董建華沒氣量,不肯聽批評,但部分民主派的氣量實在也不敢恭維,他們「神聖」的理念也好像不能質疑。君不見七一遊行的人數已成為新的圖騰,而發表《七一救港宣言》的港大學生會也登時成為民主的叛徒。然而,民主精神不是應該承認自己的限制,和有不斷自我反省的需要的嗎?
(政制改革的神學反省.四之二)

關啟文,〈民主路與形式主義的陷阱〉,《時代論壇》884期,200488日。